原載于2011年《銷售與市場.管理版》2月刊
乳液行業有巨頭伊利、蒙牛、光明;家電賣場中有國美、蘇寧;食用油行業有福臨門、金龍魚、魯花;牙膏行業有佳潔士、高露潔、中華、云南白藥、兩面針;汽車行業有吉利、比亞的、奇瑞…那么,珠寶行業有誰?山東有世紀緣、魯濱(中金嘉禾)、山東黃金、山東招金、夢金圓、鑫源、齊魯金店、太陽金店;北京有恒信(IDO)、戴夢得、瑞恩、菜百;浙江有明牌、萬隆、金兄弟、越王;江蘇有通靈、千年翠鉆、寶慶銀樓、盛世、雅致;河南有英特納、金伯利、金鑫、天成。而中國珠寶集散地的深圳則匯聚了粵豪、金龍、百泰、翠綠、金葉、愛迪爾、金象、吉盟、蒂爵、百爵、千禧之星、戴儷爾、愛得康等數百個大小品牌。在各行業日益發達并趨于整合的今天,珠寶行業還在激戰正酣!是什么導致了今天的割據局面?是什么使得珠寶行業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又是什么使本該稱之為奢侈品的珠寶淪為了“高價低檔消費品”?
落伍的人才觀念
與IT、電子、房地產、汽車等行業不同,身披“奢侈品”袈裟的珠寶行業卻是一個極度匱乏人才的行業。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黃金珠寶的銷售政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真正放開,在賣方占據主動的情況下,只有有貨就不愁賣,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營銷、策劃、戰略、管理…沒有競爭就無法踴躍人才。也就是說,早期的珠寶業根本不是培育人才的溫床。
 國內珠寶企業幾乎清一色的家族制企業,即使到了競爭相當激烈的今天,當你進入任何一家珠寶公司就會發現,至少還有30%-50%的管理者為老板的親屬。貴金屬昂貴的特點決定了“手必須干凈”這一樸實的要求,而這樸實的要求又決定了“忠誠大于一切”的落后用人觀。
 與馬化騰、王傳福、王石、潘石屹、王志東等一批企業家不同,珠寶業的老板們95%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這并不是說珠寶業老板的雄心與能力較上述企業家要弱,而是他們缺乏現代企業經營者的意識。這種落后的意識決定了其他行業優秀人才很難與珠寶公司企業價值觀形成共鳴,這不利于尖端行業人才的進入。
 珠寶業沒有領頭羊,各個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環境相差大的先決條件決定了 A公司的總經理去了B公司很可能連頭緒都摸不到。另外,家族制企業內部紛爭激烈,內部傾軋或輕或重的存在于每個公司之中,新進人才發揮空間受限,原有人才則要論資排輩,要做事先做人的風氣已經蔓延在整個珠寶圈。所以珠寶圈曾被筆者戲稱為“空降兵的斷頭臺”。
 珠寶業平均待遇偏低。與相近行業,如服裝業、鐘表業、化妝品業相比,珠寶業為高級人才提供的薪資水平較難吸引到其他行業一流人才的進入,這也是該行業人才匱乏的又一原因。
人才是一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軟實力的體現。但是,珠寶業畸形的發展觀與用人觀導致了人才生存的環境更加惡劣,這是困擾各珠寶企業發展的第一瓶頸。
品牌意識嚴重落后
當食品行業、酒水行業、家電行業、藥品行業、汽車行業的廣告在央視上狂轟濫炸的時候,我們又能看到幾個珠寶品牌的廣告呢?如果說打廣告就是做品牌顯得太狹隘的話,那么筆者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在珠寶業內還有高達50%的老板連打廣告的意識都沒有。具體一點的話,筆者可以將目前國內各公司對于品牌的認識歸為以下幾類:
 品牌意識淡薄型:這一類企業又分為兩大類:快速圈錢的招商型企業與老牌地方金店。其中,圈錢型企業以深圳的部分珠寶公司為主。這一類公司依托深圳珠寶集散地的影響力,包裝一下就開始招商。招商后對加盟商沒有任何高空廣告與地面營銷的支持,一味填鴨式的塞貨,迫使加盟商除了往死里打折別無出路。他們不求做強做大,只求快速圈錢。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賣方轉為買方市場時,加盟商的生存就會舉步維艱,而這一類“品牌”也就會自然消亡。老牌地方金店則是完全出于意識問題。這些地方金店自認為在本地經營多年,有著固定的客源與信譽,所以從來不進行品牌提升與廣告推廣,逢年過節也就是打折、打折、再打折。倚老賣老,以至于越來越老,在80后、90后消費者日益成為主流的今天,“老”從優勢轉為了負擔,經營便開始日趨慘淡。
 具備初步意識型:這一類企業以地方霸主型公司為主,他們對品牌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識,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表明他們缺乏系統的品牌戰略與理論的支持。其中,這類企業的表征狀況如下:
A. 無品牌內涵,甚至品牌名走抄襲路線。例如,因為香港有周大福、周生生,就派生出了周大金、周六福、大福、金大福、大金福等等。這些品牌的特點是,打品牌擦邊球,以三線城市及縣鄉為據點,走低價路線占領低端市場。
B. 企業對CI缺乏系統認識,很多人甚至認為VI就等同于LOGO,更讓人瞠目的是有90%的這一類品牌LOGO均是采用“隸書”,品牌毫無個性可言。
C. 對品牌的認識非常狹隘,基本上認為品牌推廣就是打打廣告。另外,廣告投放缺少系統性與階段性,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缺乏對媒體的甄選與效果評估。
D. 缺少系統品牌工程支持:店鋪裝修風格老土化、貨品全部采用行貨缺少原創個性作品、道具簡陋導致貨品陳列隨意性大、公司缺少BI系統支持甚至沒有統一對外說辭、缺乏事件營銷與公關營銷、廣告設計簡單粗俗…等等。應該講,這一類公司如果能夠順利轉型成為品牌型企業還是能夠做大的,但是如果步伐緩慢,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
 具備領先意識型:這一類公司在珠寶界可謂少之又少,其尖端的意識和地區影響力與港資品牌都能分庭抗禮,更有個別品牌可以在根據地完全超越港資品牌。目前,在國內能夠有如此意識和實力的公司僅有山東世紀緣、江蘇通靈、浙江萬隆等少數幾家企業。當然,這一類企業也并非沒有問題,只是發展的瓶頸更特殊一些。其中,這類企業的困境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A. 世紀緣、通靈、萬隆的品牌力再強,也不可能一統江山。珠寶是一個大的概念,世紀緣、通靈、萬隆在鉆石領域的地位固然是非常強的,但是畢竟不能和濟南齊魯金店、南京寶慶銀樓、杭州浙地金店去搶奪黃金市場。簡單的說,世紀緣、通靈、萬隆可以做強是選擇了“專業化”的切割營銷,以“鉆石”為箭頭撬動了市場,而“黃金”領域也會成為他們發展中的短板。這些品牌可以做“精”,但不會做全!也就是說,他們的傳統競爭對手——老牌金店并不會因為他們的快速發展而快速消亡。
乳液行業有巨頭伊利、蒙牛、光明;家電賣場中有國美、蘇寧;食用油行業有福臨門、金龍魚、魯花;牙膏行業有佳潔士、高露潔、中華、云南白藥、兩面針;汽車行業有吉利、比亞的、奇瑞…那么,珠寶行業有誰?山東有世紀緣、魯濱(中金嘉禾)、山東黃金、山東招金、夢金圓、鑫源、齊魯金店、太陽金店;北京有恒信(IDO)、戴夢得、瑞恩、菜百;浙江有明牌、萬隆、金兄弟、越王;江蘇有通靈、千年翠鉆、寶慶銀樓、盛世、雅致;河南有英特納、金伯利、金鑫、天成。而中國珠寶集散地的深圳則匯聚了粵豪、金龍、百泰、翠綠、金葉、愛迪爾、金象、吉盟、蒂爵、百爵、千禧之星、戴儷爾、愛得康等數百個大小品牌。在各行業日益發達并趨于整合的今天,珠寶行業還在激戰正酣!是什么導致了今天的割據局面?是什么使得珠寶行業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又是什么使本該稱之為奢侈品的珠寶淪為了“高價低檔消費品”?
落伍的人才觀念
與IT、電子、房地產、汽車等行業不同,身披“奢侈品”袈裟的珠寶行業卻是一個極度匱乏人才的行業。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黃金珠寶的銷售政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真正放開,在賣方占據主動的情況下,只有有貨就不愁賣,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營銷、策劃、戰略、管理…沒有競爭就無法踴躍人才。也就是說,早期的珠寶業根本不是培育人才的溫床。
 國內珠寶企業幾乎清一色的家族制企業,即使到了競爭相當激烈的今天,當你進入任何一家珠寶公司就會發現,至少還有30%-50%的管理者為老板的親屬。貴金屬昂貴的特點決定了“手必須干凈”這一樸實的要求,而這樸實的要求又決定了“忠誠大于一切”的落后用人觀。
 與馬化騰、王傳福、王石、潘石屹、王志東等一批企業家不同,珠寶業的老板們95%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這并不是說珠寶業老板的雄心與能力較上述企業家要弱,而是他們缺乏現代企業經營者的意識。這種落后的意識決定了其他行業優秀人才很難與珠寶公司企業價值觀形成共鳴,這不利于尖端行業人才的進入。
 珠寶業沒有領頭羊,各個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環境相差大的先決條件決定了 A公司的總經理去了B公司很可能連頭緒都摸不到。另外,家族制企業內部紛爭激烈,內部傾軋或輕或重的存在于每個公司之中,新進人才發揮空間受限,原有人才則要論資排輩,要做事先做人的風氣已經蔓延在整個珠寶圈。所以珠寶圈曾被筆者戲稱為“空降兵的斷頭臺”。
 珠寶業平均待遇偏低。與相近行業,如服裝業、鐘表業、化妝品業相比,珠寶業為高級人才提供的薪資水平較難吸引到其他行業一流人才的進入,這也是該行業人才匱乏的又一原因。
人才是一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軟實力的體現。但是,珠寶業畸形的發展觀與用人觀導致了人才生存的環境更加惡劣,這是困擾各珠寶企業發展的第一瓶頸。
品牌意識嚴重落后
當食品行業、酒水行業、家電行業、藥品行業、汽車行業的廣告在央視上狂轟濫炸的時候,我們又能看到幾個珠寶品牌的廣告呢?如果說打廣告就是做品牌顯得太狹隘的話,那么筆者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在珠寶業內還有高達50%的老板連打廣告的意識都沒有。具體一點的話,筆者可以將目前國內各公司對于品牌的認識歸為以下幾類:
 品牌意識淡薄型:這一類企業又分為兩大類:快速圈錢的招商型企業與老牌地方金店。其中,圈錢型企業以深圳的部分珠寶公司為主。這一類公司依托深圳珠寶集散地的影響力,包裝一下就開始招商。招商后對加盟商沒有任何高空廣告與地面營銷的支持,一味填鴨式的塞貨,迫使加盟商除了往死里打折別無出路。他們不求做強做大,只求快速圈錢。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賣方轉為買方市場時,加盟商的生存就會舉步維艱,而這一類“品牌”也就會自然消亡。老牌地方金店則是完全出于意識問題。這些地方金店自認為在本地經營多年,有著固定的客源與信譽,所以從來不進行品牌提升與廣告推廣,逢年過節也就是打折、打折、再打折。倚老賣老,以至于越來越老,在80后、90后消費者日益成為主流的今天,“老”從優勢轉為了負擔,經營便開始日趨慘淡。
 具備初步意識型:這一類企業以地方霸主型公司為主,他們對品牌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識,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表明他們缺乏系統的品牌戰略與理論的支持。其中,這類企業的表征狀況如下:
A. 無品牌內涵,甚至品牌名走抄襲路線。例如,因為香港有周大福、周生生,就派生出了周大金、周六福、大福、金大福、大金福等等。這些品牌的特點是,打品牌擦邊球,以三線城市及縣鄉為據點,走低價路線占領低端市場。
B. 企業對CI缺乏系統認識,很多人甚至認為VI就等同于LOGO,更讓人瞠目的是有90%的這一類品牌LOGO均是采用“隸書”,品牌毫無個性可言。
C. 對品牌的認識非常狹隘,基本上認為品牌推廣就是打打廣告。另外,廣告投放缺少系統性與階段性,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缺乏對媒體的甄選與效果評估。
D. 缺少系統品牌工程支持:店鋪裝修風格老土化、貨品全部采用行貨缺少原創個性作品、道具簡陋導致貨品陳列隨意性大、公司缺少BI系統支持甚至沒有統一對外說辭、缺乏事件營銷與公關營銷、廣告設計簡單粗俗…等等。應該講,這一類公司如果能夠順利轉型成為品牌型企業還是能夠做大的,但是如果步伐緩慢,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
 具備領先意識型:這一類公司在珠寶界可謂少之又少,其尖端的意識和地區影響力與港資品牌都能分庭抗禮,更有個別品牌可以在根據地完全超越港資品牌。目前,在國內能夠有如此意識和實力的公司僅有山東世紀緣、江蘇通靈、浙江萬隆等少數幾家企業。當然,這一類企業也并非沒有問題,只是發展的瓶頸更特殊一些。其中,這類企業的困境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A. 世紀緣、通靈、萬隆的品牌力再強,也不可能一統江山。珠寶是一個大的概念,世紀緣、通靈、萬隆在鉆石領域的地位固然是非常強的,但是畢竟不能和濟南齊魯金店、南京寶慶銀樓、杭州浙地金店去搶奪黃金市場。簡單的說,世紀緣、通靈、萬隆可以做強是選擇了“專業化”的切割營銷,以“鉆石”為箭頭撬動了市場,而“黃金”領域也會成為他們發展中的短板。這些品牌可以做“精”,但不會做全!也就是說,他們的傳統競爭對手——老牌金店并不會因為他們的快速發展而快速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