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菲石來源于一個叫Taaffe的人:1945年愛爾蘭都柏林的寶石學家Edward Taaffe伯爵在當作尖晶石買來的一顆1.41ct淺紫色寶石中發現微弱的雙影現象;后送倫敦某寶石實驗室,在1951年經鑒定為一種新的寶石品種。

學過珠寶的同學或是珠寶愛好者,一聽到“塔菲石”這三個字就知道這寶石非同尋常,不是因為它有多美,而是因為它太稀有。能稱得上天然珠寶的應該滿足這幾個要素。首先它應該美麗顏色,透明度,光澤,特殊的光學效應。其次就是要有一定的耐久性一定的硬度,韌性和穩定的化學性質,最后就是要稀有了,包括了品種上的稀有還有質量上的稀。
塔菲石是在1951年由B.W.安德生等發現的。他們研究的材料為一產地與產狀不明的標本,自從1956年在我國某礦床中發現以后,塔菲石引起了國內外地質學者的重視。塔菲石的組成為BeMgAl_4O_8,晶體屬六方晶系;密度為3.613克/厘米~3。B.W.安德生等凋定的晶胞參數為: 二=5 .72
當年愛德華·查爾斯·理查德·塔菲伯爵是因為發現了塔菲石刻面中的雙折射現象才開始懷疑這種礦物,并最終發現了這種新礦物。塔菲石的發現也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某種礦物同時需要鈹、鎂作為必要元素。大多數的顏色呈現一種淡淡的紫羅蘭色或者灰紫色,據說還可以因為鉻元素而產生鮮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