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市場質量穩定邊緣市場質量藏憂
探尋珠寶質量“病因”
![]() |
□ 本報記者劉伊婷/文
白玉手鐲由大理石制成,珍珠項鏈經過染色處理,晶砂石手排本質是玻璃制品,紫晶實測為染色石英巖,金手鏈含金量不達標……近日,一份質量監測報告的火熱出爐,給紅火的珠寶首飾行業迎面澆了盆冷水。
讓消費者倍感“透心涼”的是,在這份監測報告里,一些知名品牌的產品赫然在列,不合格項目也是五花八門。這些,究竟是產品個案,還是行業通病?珠寶首飾整體質量狀況如何?哪些產品容易犯“質量病”?帶著種種疑問,記者日前在飾品市場展開調查采訪,希望能一探“病因”,以便對癥下藥。
“淘”出來的隱患
“外貿尾貨、大牌原單、出口歐美”。北京消費者鄭女士經常被打著不同旗號的外貿流行飾品所吸引,“和千篇一律的金銀飾品相比,外貿流行飾品的款式比較獨特,價格也十分誘人,有些還是牌子貨。”鄭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從各種渠道精心“淘”來的各色外貿流行飾品,包括手鏈、項鏈、戒指、耳環等。
這些飾品色澤鮮艷、款式夸張,多數是無吊牌、無標志、無包裝的產品。產品材質以仿真寶石為主,制造工藝良莠不齊。鄭女士所強調的“牌子貨”,也不過是在某些飾品的反面,印有一個模糊的英文字母。鄭女士坦言,自己在“淘”珠寶首飾時,注意力往往放在產品的外表和設計方面,很少注意標志和材質。對于產品的質量狀況,也只能從表面上看看有沒有瑕疵和缺陷。
和鄭女士一樣,湖北消費者小丁選購珠寶飾品同樣“跟著感覺走”,網絡商鋪是她“淘寶”的主要去處。盡管外貿流行飾品主題商鋪早已在網上遍地開花,但在小丁看來,很多產品都是走“低價營銷”的中低端路線,質量狀況難盡人意。多數產品主打“低價、外貿”等關鍵詞,涉及質量的描述卻相當模糊,比如材質一項,干脆直接標注為“其他材質”,讓消費者無從判斷。
在經歷了數次失敗的購買經驗之后,小丁對外貿流行飾品漸漸喪失好感。近期,她曾在網上買過一條純銀項鏈,結果才戴了一次,鏈子就嚴重掉色,把衣服都染黑了。讓小丁倍感氣憤的是,她找到售后反映情況,對方居然反怪她保養不當,不肯賠償。“劣質的重金屬制品、鍍金飾品,引起皮炎的概率肯定會高。慶幸的是,我沒有貼著皮膚佩戴這條項鏈,不然肯定會過敏。”
“外貿流行飾品主要是K金或合金鑲嵌人造寶石制成,屬于仿真首飾,成本和價格都不高,質量和做工也一般。”一位首飾店銷售人員說,很多外貿流行飾品實質上是尾單甩貨,所以或多或少會有些瑕疵,但不影響產品質量,可以正常佩戴。
事實上,還有另外一個影響外貿流行飾品質量的因素。由于仿真飾品本身不是純金、純銀材質,為了保持外表的光澤鮮亮,不少產品在表面鍍了一層“金”,而這層“金”可能含有鎳或鎘離子。鎳又是一種致敏性較強的物質,汗液里的水分可導致首飾表面的微量鎳離子溶解,皮膚吸收后,皮膚敏感的人很可能出現過敏反應。
標示不清、材質不明、質量不穩定是很多仿真飾品的通病。在北京萬通小商品批發市場、上品折扣五棵松店等地,記者注意到,琳瑯滿目的各色飾品混雜在一起出售,就連銷售人員自己也分不清具體的成分和材質,更不用說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了。
鑒定證書有玄機
新買了一只鉆戒,按照鑒定證書的編號,興沖沖地上網查詢詳細信息。結果,不但產品信息沒查到,就連鑒定證書也真偽難辨。這是山東消費者王小姐的遭遇。無獨有偶,北京吳女士在精品店里選了一只琥珀掛墜,當她要求商家提供鑒定證書時,對方的回答居然是:“檢測證書需要加錢購買。”“鑒定證書難道不是珠寶首飾必備的身份證嗎?”吳女士滿腹疑惑。
消費者之所以看重珠寶首飾的“身份證”,是因為其包含了產品的品種、凈度、級別、計量等一系列信息,是非常關鍵的質量證明。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總工沈美冬告訴記者,目前,全國重點城市的珠寶首飾市場主要由國內外知名品牌組成,品牌意識較強,大多數知名品牌的產品由國內主要的質檢機構出具鑒定證書,上柜之前每件飾品均送貨檢驗,基本形成“一物一證”的質量保證模式,相關標識及整體質量狀況良好。在珠寶首飾買賣過程中,大型商場珠寶專柜及珠寶專營店等比較規范的經營場所開具的購物發票(或其他銷售票據)基本正規,所售商品多數帶有國內權威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障,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消費。
雖然“身份證”至關重要,但在一些批發市場、網絡商鋪,“一物一證”的質量保證模式并沒有全面覆蓋,一些低端產品根本不具備完善的質量證明。“貴重珠寶首飾才需要檢測吧?”一位淘寶網的賣家坦言,她所經營的飾品價格較為低廉,進貨的質量門檻也比較低,從來沒有經過專門的檢測鑒定,無非是肉眼查看一下,是否有嚴重瑕疵影響佩戴。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的鑒定證書版本也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一些產品更是打出“配有國外權威檢測鑒定證書”的宣傳口號。比如說,一些鉆石產品的國際鑒定證書中,內容全部由英文書寫,許多專業術語非專業人士很難讀懂。對此,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曾發出警示,提醒商家慎用鑒定資質不清或檢測水平不高的國外鑒定機構出具的證書,以保證鑒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要認準國家認可的權威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只有這樣的證書才符合中國的相關標準要求,具有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才會更讓人放心。”沈美冬告訴記者,國家授權認可的質檢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都會帶有計量認證“CMA”和授權認可的“CAL”標志,而非授權機構的證書沒有“CAL”標志。
鑒定證書和產品的標注標識中的名稱也大有講究。按照GB/T 16552珠寶玉石名稱標準規定,珠寶首飾的名稱里包含了多重信息,包括:是什么品種、材料是天然還是人工、有無經過優化或處理等。根據標準規定,人工合成的珠寶玉石,必須在名稱前加“合成”兩字;經過人工處理的珠寶玉石,必須在名稱上標注“處理”二字或處理方法。比如:外觀很像鉆石的合成立方氧化鋯,名稱中必須有“合成”二字,不能標成“立鋯”甚至錯誤地標作“鋯石”。在旅游市場中常見的俗稱翡翠B貨,在名稱中正確的標注應是“翡翠(處理)”或“翡翠(漂白、充填)”,不能只標作“翡翠”。
“檢”出來的貓膩
“目前,珠寶首飾市場的整體質量狀況是:主流市場質量狀況良好,邊緣市場有待改善。”在沈美冬看來,珠寶首飾市場雖然存在一些質量問題,但瑕不掩瑜。多年來,政府有關主管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采用市場監測檢查、抽查等手段,聯合相關質檢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進行市場監督檢查、抽查以及法規標準的普及宣貫、行業自律、品牌推廣、消費知識宣傳等活動,促進整個珠寶首飾行業的健康規范地發展,珠寶行業的整體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幾年,監管部門多次組織質檢中心對全國主要城市的主要市場進行國家監督抽查,抽檢產品的合格率基本都在90%以上。同時,各省、市、區每年也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相關的質量抽查。無論國家監督抽查,還是各級監督抽查及市場調查,或是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日常委托檢驗、市場監督抽查、市場調查以及歷年的免費檢測和咨詢活動等都表明:目前國內的珠寶首飾主流市場管理規范,誠信度高,產品質量狀況良好。
和主流市場相比,邊緣市場的質量狀況存在令人擔憂的現象。據了解,在業界,邊緣市場也被稱“非主流”市場,其包括中心城市及二、三線城市的邊緣地區、旅游景區及旅游線路市場、部分收藏、典當、拍賣、網絡以及電視購物等銷售形式。由于經營場所相對分散,經營者流動性大,從業經營人員素質及相應的專業知識匱乏,主管部門質量監管難度大,是珠寶飾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重災區。
“在一次免費檢測期間,我們實驗室檢測了購自珠海的7件樣品,結果全部不合格。”沈美冬介紹說,這7件樣品均來自旅游景點。長期以來,國內旅游景點銷售的珠寶玉石質量問題高發,集中表現為名稱不規范、甚至出現假冒偽劣的現象。比如經過人工漂白、充填、染色處理過的翡翠,名稱中只標了“翡翠”,沒標注“處理”;甚至用染色石英巖冒充翡翠進行銷售。
同樣,境外旅游市場珠寶首飾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很多都是在鑒定證書或者標注標識方面鉆了空子。比如說,新馬泰旅游過程中,一些商家銷售合成祖母綠寶石,但在其出具的說明書(或質保卡),中英文都沒有明示該寶石是合成祖母綠,而只是注明是“澳大利亞白朗祖母綠”或“林德祖母綠”;又或者在英文加入“合成”字樣,但中文仍未標注。而多數消費者并不懂專業英語,上當也就在所難免了。
此外,隨著珠寶批發市場、典當、拍賣、網絡以及電視購物等多元化購物模式的興起,消費者購買珠寶類產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和選擇。但和成熟的主流市場相比,部分新興渠道的銷售仍存在種種不規范之處,如有的商家沒有明確的標識標簽、票據上沒有標注商品的名稱,一旦商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將很難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這類市場沒有設立專業質量監督環節,或監督不夠全面,很多產品的品質存在不良隱患,質量問題不容忽視。
對此,沈美冬表示,不管身處哪一市場,是否知名品牌,產品是自主生產還是委托加工,珠寶首飾企業都應該加大質量監測控制力度,避免產品標識標簽的錯誤,杜絕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同時,她提醒消費者,為了保障所購買商品的質量和售后服務,應盡量到正規的商場及專營店去購買珠寶首飾。如果需要在一些邊緣市場消費,建議花一些時間了解相關商品知識,必要時可咨詢有關專家。在有一定把握的情況下消費,盡可能減少權益受侵害的風險。更要注意的是,在選購珠寶飾品時,一定要索取正規的發票、標識、鑒定證書等相關憑證,而且發票上一定要注明所購飾品的詳細名稱,以備售后服務及維權時使用;如果對商品質量存在疑慮時,消費者可以選擇國內權威的質檢機構進行檢測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