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瑰寶--壽山石(Shoushan Stone),中國傳統(tǒng)"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qū)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qū)開采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qū)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采掘,壽山石涌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壽山石已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梁之一。中文名:壽山石產地:福州壽山村顏色:五顏六色硬度:低用途:做印章美譽:中華瑰寶1什么是壽山石

1999年8月,中國寶玉石協(xié)會在京進行首次"國石"定名活動。推選出福州壽山石、浙江昌化雞血石、新疆和田玉、浙江青田石、遼寧岫巖玉、內蒙古巴林石等6個石種為候選石。壽山石名列榜首。2000年2月19日,在第二屆國石評選中,福州壽山石獲得石類第一名,被譽為"石中之王"。2001年10月17日,在中國寶玉石協(xié)會在第三次"國石"研討會上,壽山石成為了"國石"第一候選石。2002年10月,壽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參加第四屆國石的評選,并正式被中國寶玉石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國石"。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是屬于彩石大類的巖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都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tǒng)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主要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環(huán)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的流水溪泉,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山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色澤分類,一般可主要分為田黃、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田黃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品種,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
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等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于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里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于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于優(yōu)質田黃石。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后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寺坪田石:壽山村外原有一座"廣應寺",建于唐光啟三年(884)。寺中僧人時常采集田黃石,研磨成粉末給周圍百姓治病,未用的石頭儲于寺內,日積月累,寺中積攢田黃無數。元末戰(zhàn)亂,廣應寺因曾收留過朱元璋而被元兵付之一炬,連同僧人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田黃石也沉默于火中,田黃石經火炙后又埋入土中。造化弄人,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水分浸蝕不但沒有讓這些深埋于廢墟之下的田黃石黯然失色,特殊土壤的滋養(yǎng)反而賦予了它們更為絢麗的生命,既保留了田黃石原有的優(yōu)良品質,更進一步成就了其溫潤如古玉的厚重質樸的獨特魅力。此時的寺坪田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石頭,更像是歷經風云變幻后的智者,它們靜靜的守護著廣應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記錄了歷史,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廣應寺明洪武和崇禎年間,兩次焚毀、重建,反常的環(huán)境因素,是形成寺坪田獨特的演變條件。其中明代毀于大火兩次,也是寺坪石形成的最主要時間。明時寺坪石的數量頗多,到廣應寺附近采集寺坪石也成為文人雅士的風尚,寺坪田的身價逐年上漲,很久以前就已經是"易金十倍"了。2壽山石價格近年來,壽山石持續(xù)持續(xù)走俏,有些品種光在過去的一年里就上漲了兩三倍,并且一度曾為眾多藝術拍賣場上的熱點,動輒上百萬的壽山石雕作品也早已不足為奇,因此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壽山石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很多專家也紛紛預測,在未來的幾年間,壽山石仍然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間,這種價格持續(xù)上漲的現象仍將持續(xù)。素有石中之王美稱的壽山石歷來就被我國人民所喜愛,相傳早在宋代我國人民便開始了壽山石的收藏活動,人們大量的開采原石,再由工匠加工成各種精美的石雕藝術品,作為擺設或者把玩之物,而后出現的壽山石印章,更是將壽山石的特點發(fā)揮到了極致,而這些印章也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時至今日,雖然已經過去了上千年,但壽山石在國人心目中仍沒有絲毫的褪色,相反在現代工藝師的精心雕琢打磨下,出現了許多集觀賞價值與文化價值于一身的石雕精品,成為一種人們爭先收藏的現代藝術品。3壽山石印章壽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橢圓章("鴨蛋章")、圓形章和隨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為常見和應用廣泛。印鈕形制繁多,技藝精湛,聞名中外。大致可以分為七類:①古獸類,俗稱"獸頭",在壽山石石章的鈕飾中占主要地位。藝術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獅、螭虎最為常見。其他還有龍、鳳、鰲、蛟、熊等。②動物類,指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常見的野獸、家畜,如龜、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為題材的"生肖鈕"。③翎毛類,如雞、鴨、鵝、鷹、鶴、喜鵲等。④魚蟲類,如鯉魚、金魚、螃蟹、蟬等。⑤人物類,多以仙佛形象為主,如彌勒、羅漢、壽星、八仙等。也可以人獸結合,如伏獸羅漢、劉海戲蟾等。⑥花果類,如牡丹、玉蘭、荷蓮、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⑦博古圖案類,平頂印章多刻博古圖案鈕,如夔龍、夔鳳等,其技法為浮雕、陰刻、麻花(即"線刻")三種。另外,還有鐘鼎彝器、古錢、瓦當、斗臺、壽字、亭如樓閣等鈕飾。印臺有平臺、覆斗臺、壇臺、天然臺等四種。平臺壽山石印章又有刻邊與不刻邊之分。"刻邊"就是在臺下的四周施加陰刻或浮雕的紋飾,如夔龍、蟠龍紋、鳳紋、鳥紋、獸紋、云紋雷紋等,多仿效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印面一般不加裝飾。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陰刻花紋、文字(俗稱"麻花")等。有道是:深山之靈石,巧匠有所鐘。自古人皆愛,只因其趣濃。4壽山石種類環(huán)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黃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種,以中坂田中所產質最佳。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石表有時裹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歷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稱。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于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還有一種銀裹金田黃,即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卻為純黃石,也出于中坂,更為稀貴。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里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于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于優(yōu)質田黃石。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后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各品種壽山石壽山村東南有山名坑頭山,是壽山溪的發(fā)源地,依山傍水有坑頭洞和水晶洞,是出產水坑石的地方。因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稱"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因此今日市場上所見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舊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說。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徑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鱔魚凍、環(huán)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來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總代表。產于壽山、月洋兩個礦區(qū),礦布10多平方公里,是壽山石中的大宗,山坑石埋存在巖層夾縫中,往往一塊料中含有紅、黃、青、赭等多種顏色,瑰麗多彩。石質因脈系及產地不同,各具特色,質地差異較大,變化復雜,所以山坑石的品種極多,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高山凍、高山環(huán)凍、高山晶、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高山、油白洞高山等,以及都成坑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金獅峰石、旗降石、老嶺石、月洋石、峨嵋石等等。水坑石產于壽山溪源頭的坑頭占山麓,因礦洞終年積水,凡坑頭各洞出產礦石,統(tǒng)稱"水坑石",由于洞在溪旁,礦石受地下水浸蝕,石質多呈凝凍、透明狀,質細膩,表面有光澤,壽山石中各種"晶"、"凍",多出于此。礦脈很陡,有坑頭洞、水晶洞等著名礦洞,順其延伸至溪澗。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桃花凍、鱔魚凍、環(huán)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田坑石田坑石簡稱"田石",產于壽山溪旁水田古砂層中,是原生礦風化侵蝕后,經水流搬運到某些地段沉積下來的。它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呈自然塊狀,無明顯棱角,外形殊異,沉積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艱難,多為當地村民深挖田土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見珍。其特征是具有"蘿卜紋"、石皮,色澤外濃而內淡,格紋式紅筋,在強光下透過石皮觀察石質溫潤,"蘿卜紋"細密有序。田石按產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石的品種命名主要按色澤區(qū)分品種,輔之以石質產地。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花田和硬田等。高山石通靈瑩麗,唯石品多達百種,石質優(yōu)劣各異,命名多不規(guī)范,以色、以相、以產地、以始掘者命名現象都有。以色分類的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類的有高山凍、高山環(huán)凍、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高山魚鱗凍。以產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杜陵坑石在高山東北2公里處的杜陵山中,出產一族相對獨立的石材,統(tǒng)稱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種繁多,亦有以石色、以開采人名和開采方式來區(qū)別命名石種的習慣,如白杜陵、紅杜陵、黃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源于杜陵坑山臨溪處的善伯洞,從質地來講,此石溫膩脂潤、半透明、性微堅,肌理多含金砂點和粉白點,杜陵坑石則無。從顏色上看,色多鮮艷。1989年以來,屢出佳石,其石分為紅善伯洞、黃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銀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芙蓉石在壽山村東南8公里處有月洋村,有座山稱月洋山,其周遭所產壽山石統(tǒng)稱月洋系石。月洋系產石僅十余種,其中最佳麗的神品,要稱芙蓉石,芙蓉石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田黃、芙蓉、雞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極為溫潤,凝脂,細膩,雖不甚透明,然雍雅盡在其中。同時,芙蓉石亦是壽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劃類,分為紅芙蓉、白芙蓉、黃芙蓉、芙蓉青、紅花凍芙蓉;又有以洞分類者,稱將軍洞芙蓉、上洞芙蓉等。旗降石旗山系壽山石礦藏豐富,品種繁多,是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實有光澤,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等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是壽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黃旗降、紅旗降等。5壽山石鑒定方法壽山石品種繁多,色彩斑斕,不同的石種從外形、色澤至肌理,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上好佳品和粗劣下品之間有天壤之別,人們憑肉眼也能斷其優(yōu)劣,但是,假如把100多個壽山石品種全部集中陳列在一起,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繚亂,三思而慎言。盡管當今市面上常見的壽山石只有二三十種,但是,不乏色澤相近、品質相似、肌理相似者。再加上造假技術滲透其中,這就使壽山石的鑒別更加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掌握一定的鑒別
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長期的實踐中,我積累了一些鑒別經驗,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外形包括形狀、棱角、皮相。如:田坑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呈自然塊狀,無明顯棱角,有明顯色皮。山坑石分布于壽山、月洋兩個山村,石質因脈系及產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別豐富。凡坑頭各洞出產的礦石,統(tǒng)稱"水坑石",由于礦體地下水豐富,礦石受其浸蝕,多呈透明狀,壽山石中各種"晶"、"凍"多出于此。色彩主要看色相色彩的分布情況,色彩結聚狀態(tài)的表里情況。壽山石色彩多樣,各種顏色均有,每個石種顏色都有規(guī)律可循。質感眼睛看的感覺(觀察石質表面和內部的紋理),上手摸的感覺(體會表面的質感),上手掂的感覺(體會重墜感,如水坑、老坑的石品手感發(fā)重),刀刻的感覺(吃刀難易,流暢與否,澀阻度等;壽山石吃刀流暢)。肌理包括紋理、裂格(裂是有明顯或不明顯的縫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線或紋線)。壽山石大部分都存在著格,有些石種有漂亮的紋理,如荔枝洞石的蘿卜絲紋,大山石的波濤形紋理,山秀園的斑斕色塊等等。具備了基本的鑒別方法后,可對壽山石雕進行鑒別。綜合壽山石雕鑒別方法除了以上幾點,還要看作品的創(chuàng)意度、雕工度、稀有度、知名度以及看年代等。最后做綜合評價,判斷是否值得收藏,如作投資性收藏,要對當下、遠期收益做出判斷。綜合評價具有八品之一的就可以收藏了,如能兼具多品,更是世間寶物。這八品是:美品(美不勝收);奇品(奇妙無比);妙品(妙不可言);絕品(不可多得);神品(出神入化);稀品(難以見到);怪品(怪異多味);極品(完美無瑕)。綜合評價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做舊判斷:石雕是真實的,為了提高收藏價值,賣家故意對石雕表面做老化處理,弄得老氣些。作偽判斷。仿刻古人和現代名家的篆刻和雕刻作品,有的賣家明說是仿的,有的則說不知道,讓你自己去判斷,有的就說是真跡,還拿出某某評獎證書,欺騙性極大,是藏家必須注意的。作色判斷:市場上現存大量經過物理和化學處理過的石雕作品。物理法是用植物或礦物的天然色彩,對原石進行煮泡處理著色,這樣處理過的作品往往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甚至有些鑒定機構也被蒙蔽。化學處理的色彩比較容易判斷,色彩鮮艷,感覺發(fā)愣。相關地域石與壽山石的區(qū)別,這也是讓收藏者最頭疼的問題。6怎樣鑒別壽山石石質壽山高山凍石與青海凍石的區(qū)別壽山高山凍石目測質地堅亮,常有小的黑點(稱黑針)存在半透明的肌理當中,刀感滑爽,手感光滑,手掂感墜手(因其密度大的緣故);青海凍石目測質地松暗,常有白色棉絮狀紋理和煙色絮狀紋存在半透明的肌理當中,刀感澀滯,手感略粗糙(相對),手掂感發(fā)輕(因其密度小的緣故)。壽山月尾綠石與丹東綠凍石的區(qū)別:壽山月尾綠石質地細膩,常有裂紋;丹東綠凍石質地緊密,一般不裂,常雕成苦瓜,色澤鮮艷,手感滑快。和巴林福黃石、河南黃凍石的區(qū)別壽山田黃石有石皮,有細細的蘿卜紋,溫潤,肌理潔凈,玲瓏清澈,微透明,六德具在(溫、潤、膩、凝、細、潔);巴林福黃石無石皮,沒有蘿卜紋,溫潤不足,肌理潔凈,微透明,靈度(堅亮感覺)高,也是收藏的熱點,好的福黃石市場也不多見。河南黃凍石是近些年出當今市場上的,常被石商當成田黃石或壽山鹿目石出售,沒有石皮,沒有蘿卜紋,大部分不溫潤,透明度高于田黃石,肌理常常有裂紋存在。壽山高山朱砂凍與巴林朱砂凍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前者質地半透明或不透明,目測色彩渾厚,手感滑爽;后者多透明、半透明,目測色彩飄逸,常有色帶,手感滑快等等。壽山石與青田石的區(qū)別主要礦物方面:青田石的主要礦物為葉蠟石,以葉蠟石為主的青田石約占青田石品種總數的70%以上,而壽山石的主要礦物為地開石(高嶺石族礦物)。次要礦物方面:藍線石、紅柱石、剛玉,特別是近寶石級的單晶體藍剛玉為青田石的特征次要礦物。青田石中的葉蠟石較少伴生有硬水鋁石,壽山石中的葉蠟石常伴生有大量的硬水鋁石次要礦物。新品種方面:青田石和壽山石中均發(fā)現有絹云母型新品種。珍貴品種的礦物組成方面:壽山石中的珍貴品種田黃石的礦物組成為珍珠陶石和地開石,而青田石中的珍貴品種燈光凍的礦物組成為葉蠟石。結構有序度方面:青田石的內部結構有序度普遍高于壽山石。透明度方面:青田石的透明度普遍低于壽山石。因為青田石以葉蠟石為主,礦物組成復雜,次要礦物豐富,結構相對疏松,含鐵量較多。而壽山石以地開石為主。一般來講,葉蠟石型印章石的透明度低于地開石型印章石。分類方面:青田石分為葉蠟石型、地開石型、伊利石型和絹云母型。壽山石分為田坑、山坑、水坑、原生礦、次生礦。青田石、壽山石的產地特征存在差異與它們的母源巖性、成礦環(huán)境和蝕變作用差異有關。7壽山石產地壽山村位于福州市北部旗山腳下,距市區(qū)約28公里,面積約23.3平方公里。壽山石礦床分布于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以壽山村為中心,北至黨洋,南至月洋,東至連江縣界,西至旗山,約有十幾公里方圓,可劃為壽山、月洋兩大產區(qū)。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壽山產區(qū)是壽山石的主產地,有高山、旗山、老嶺、猴柴山、金獅公山等山峰,東面是一條壽山溪,其田間、水際、山頭、坑洞縱橫交錯地分布著壽山石礦藏,經千年開采,依然產量豐富。月洋產區(qū)內唯一的壽山石產地是位于壽山村東南面8公里處的月洋山(又名加良山),月洋山海拔636米,山中有一條月洋溪,溪水在山麓匯積成的月洋塘畔有村落即月洋村。因為壽山礦區(qū)開采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qū)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8壽山石保養(yǎng)壽山石的保養(yǎng)是壽山石收藏的一個重要課題。雖然壽山石天生麗質,在自然狀態(tài)下,石形不容易變,石色也不輕改,但是,從陰暗的地底深處到暴露于陽光燦爛的世界,要保其天生麗質永駐人間,依然要涉及養(yǎng)石和護石這個話題。壽山石屬葉臘石,質地滋潤,富有光澤,硬度較低。一些品種在開采時,因爆炸震動,結構遭受破壞,多裂紋、裂格,如果不善加養(yǎng)護,日久天長就會枯燥易損,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以油養(yǎng)石之風。壽山石的養(yǎng)護雖然簡單方便,易于操作,但也不是沒有忌諱,因而不可隨意處置,同時不同的石種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養(yǎng)護也要因石而異。首先,保持潤澤,切忌高溫壽山石最忌干燥、高溫,養(yǎng)護的關鍵要注意保持潤澤。不論原石還是雕品,都應該避免陽光曝曬和高溫環(huán)境。新采的礦石不可長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時藏在地窖里或陰濕之處,時常灑些冷水以保潤澤。其次,開料水磨,謹防燥裂以水鋸、濕磨為上,如須在砂輪上打磨,則應預備清水一盆,待石料摩擦發(fā)熱時,及時用冷水降溫。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裝放 經過去皮、除污、清雜質,制成原坯后,應分出品種、檔次和塊度,置放在木質盤盒之中。塊度大且石質粗者,只需將木盒放在陰濕處保存即可。如屬高檔石料,塊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滿植物油的瓷盆里。如果塊度較大,為節(jié)省油料,也可將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紙包裹好,放在陰濕處。第四,雕刻成品,除塵保潔經過雕刻加工的壽山石雕成品,適宜陳列室內。石表被灰塵、污物沾染時,只要用細軟的綢布輕輕擦抹、即可恢復光彩。壽山石硬度低,約在摩氏二至二點五度之間,切忌用金屬片或其它硬物修刮。9壽山石拍賣近幾年來,壽山石雕在拍賣市場中迅速崛起,福州本土率先出現了以壽山石雕為主營業(yè)務的拍賣機構,如福建東南拍賣。經過多年積累,厚積薄發(fā),這家拍賣
公司已經奠定了其在壽山石雕專項拍賣市場中的領軍地位;而國內拍賣巨頭,如中國嘉德、北京保利、西泠印社等也先后設立壽山石雕的常規(guī)專場拍賣,如今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據福建省民間藝術館發(fā)布的《2011年度壽山石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上述4家公司舉辦的壽山石專場拍賣總成交金額僅為4869萬元,而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為4.1億元,市場交易規(guī)模增長達8倍之多。2012年,受藝術品市場整體環(huán)境影響,壽山石雕的行情趨勢也相應回落,春拍期間4家公司的壽山石專場拍賣總成交金額為1.2億元,2011年上半年這一數字為1.09億元,與其他門類比較,壽山石的市場表現相對穩(wěn)健,超出此前預期。10壽山石用途壽山石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tài)的印章外,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這種供藝術雕刻用的壽山石主要產于壽山及峨嵋、東仔、湖潭、石碧頭等礦床,其礦物成分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葉臘石次之。優(yōu)美的壽山石藝術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助于物質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事業(yè)的發(fā)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益壽延年。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用旗降石為材料所創(chuàng)作的"曲水流觴"就描繪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蘭亭盛會。正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所贊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曠遠,富有詩情畫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賢"亦為郭功森的佳作。馮久和的高山石"鳥鳴花果艷"則展現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永存。陳敬祥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chuàng)作的"求偶雞",在壽山石雕中首創(chuàng)了鏤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只母雞在雞籠內撲翅欲出,籠外幾只公雞跳躍求歡,真實可愛。林亨云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chuàng)作的"海底世界"廣泛采用了鏤空雕的技法,不僅紅、黃、赭、白、黑、灰等各色藝術形象布局合理、協(xié)調一致,而且同一顏色中還有濃淡或深淺之分,使作品顯得別有風韻。特別是原來重達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經過他精心雕鏤,最后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顯得色彩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虛實結合,玲瓏剔透。各種魚類游弋于水中,怡然自得。那些色澤暗淡、質地較差的壽山石則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于工業(yè)生產,如耐火材料、造紙、橡膠、塑料、涂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學工業(yè)等生產即用之。壽山石雕雕制成工藝品的壽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為它的質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于唐光啟三年(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后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學銓發(fā)現并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的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征。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國-個教授"萬金買田黃",便是買了一塊2兩重的田黃原石材。臺灣有一個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畫家齊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話。他則窮搜廣采,收藏了一千顆,而且是質量上乘的"中國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戲稱為"千石王子"。壽山石雕品始見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fā)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于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并一直影響到至今,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壽山石閣景福堂珠寶的前身是福州大學珠寶中心,十幾年來,依托福州大學地質資源系強大的技術力量,在施滿堂教授、黃維新教授等國內著名地質、珠寶專家潛心經營下,以最專業(yè)的形象、最有保障的商品質量、最實惠的商品價格贏得廣大顧客的良好口碑。"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qū)之一"的三坊七巷,在衣錦坊口,景福堂以全新的形象,在南后街這個福州最古老的商業(yè)街區(qū)全力打造專業(yè)的翡翠、壽山石、鉆石文化店,為廣大愛好者提供貨真價實的玉石商品和文化交流平臺。景福堂所有商品都有唯一條形碼,并可上網查詢。景福堂珠寶長年展示大量海外、臺灣等回流壽山石精品。11壽山石文化由于壽山石"溫潤光澤,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qū)北郊五鳳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兩只壽山石豬俑,這說明,壽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印材,使壽山石名冠"印石三寶"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將相的百般青睞,從而形成壽山石雕刻藝術從萌芽到發(fā)展到鼎盛的一脈獨特的民間工藝文化史,壽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藝術珍品。當今,作為藝術的壽山石雕本身,可以說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見載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卻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壽山石文化是在嚴重的"缺血"狀態(tài)下發(fā)育起來的。這是一種文化的錯位。壽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別:一開始便被作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壽山上的僧侶,閑時就地取材,用壽山石雕香爐、念珠、佛像等,還被廣泛作為殉葬的石俑。這些最早的雕件絕大多數都石質粗劣,雕工粗陋。如今很難見到明朝以前,工好材優(yōu)的壽山石圓雕,甚至,連質地粗劣,雕工簡陋的圓雕也難見到。顯然壽山石雕在當時只被當作一種廉價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為考據的實物,無疑給壽山石文化史的考證增加了難度。元明以降,壽山石的"身份"開始"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在清朝表現得最為充分:或貴為天子身邊的寵物,或賤比民間的粗雜之物。宋元明以來,偶有極個別材質較精的"幸運兒"巧遇青睞,被精雕細琢,擺進文豪權貴的案幾之上,一時身價百倍。除此以外,絕大多數石雕仍然逃不開"貧賤"的地位。任你隨意審視一種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動輒都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與此相比,在壽山石藝術的文化坐標上,有一個特殊的"盲區(qū)":就是"書面文化"的嚴重"缺血"。被稱為壽山石文化的第一部專著的出現晚在清朝,高兆的《觀石錄》,全文2700字。書中對壽山石進行了"山坑"、"水坑"的簡單分類,對140余枚壽山石作了描述和評價,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謝奕、楊玉璇等人的藝術技巧,總結了他們雕刻壽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經驗。其實,《觀石錄》只是一本薄薄的壽山石的"文化品玩"雜感,難稱"理論"。稍后,毛奇齡著《后觀石錄》,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對49枚壽山石作"品玩"式的記錄。文中較有歷史意義的是對壽山石分類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說,至今仍普遍被人們接受。"前后觀石錄"被后世譽為"雙璧"。乾隆年間,藏石家鄭杰編寫《壽山石譜》,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隨色取號"的定名法,提出以產地命名石種的觀點,被后人普遍采納。所謂文化,狹義地講,就是文人對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后觀石錄"的面世,標志著文人從文字上對壽山石藝術的真正介入,但"兩錄"充其量只是帶有欣賞性質的文化隨筆而已,真正較為完整、全面且理論性較強的壽山石專著應該是龔綸對壽山石的名品、產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統(tǒng)的評價的《壽山石譜》,全文一萬余字。而后,還有張宗果的《壽山石考》、陳子奮的《壽山石印石小志》、潘主蘭的《壽山石刻史話》、方宗王圭的《壽山石志》及《壽山石全書》、陳石的《壽山石雕藝術》、施寶霖的《印鈕藝術》、陳石和王植倫合著的《壽山石文化》等。這,大約就是幾千年歷史中有關壽山石雕藝少得可憐的一點"專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還有一點歷代名人吟詠壽山石的詩句、散文等文學作品。與卷帙浩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比,數量上少得可憐。石農們的壽山石"文化"是幾個全世界"通用"的"傳說",諸如女媧補天、鳳凰下蛋之類,既可用在鐵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點改換一下就行。藝人們的"理論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類的"經驗談",往往只是"口頭文化",需幫閑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傳。真正占踞文壇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為這"下里巴人""浪費"筆墨。19世紀以來,中華民族一直沉陷于烽火戰(zhàn)亂的嚴重侵擾之中,諸業(yè)俱廢,民不聊生。壽山石雕行業(yè)也難于幸免。解放后,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百廢俱興,壽山石雕藝人的身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他們從卑微的社會底層一下子變?yōu)槭苋俗鹁吹拿耖g藝術家。壽山石雕藝人們自發(fā)組織了雕刻組,不久,東、西兩大門派又屏棄宗派之見,聯合成立了合作社,并發(fā)展為后來有數百人的工藝石雕廠,結束了長期以來壽山石雕刻界"各自為戰(zhàn)"的"單干"局面。新老藝人們一起創(chuàng)作、研究,互相取長補短,大大地拓寬了創(chuàng)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諸派于一堂,結合薄意、鏤雕、透雕、鏈雕等技法,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取其他美術的長處,擴大了題材內容的領域,技藝與素養(yǎng)都大有長進,形成一種技藝上的知識回環(huán)。政府選送藝人到美術院校深造,藝人們在美院中接受藝術熏陶,藝術境界得到提升。數十年來,每日刻苦練就的"基本功",和許多零碎的"經驗"與靠長期的實踐得來的潛在的藝術觀有了理論高度的涵蓋,使壽山石雕藝產生突破性的進展,壽山石"實踐文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實踐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貧瘠"局面仍然一時難于改觀,文化是需要時間長久的"溫養(yǎ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