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記者在“石博會”國際及港澳臺珠寶館走訪時發(fā)現(xiàn),同緬甸、越南、老撾和香港等展區(qū)相比,臺灣展區(qū)的人潮明顯擁擠得多,三五成群的參觀者在51個展位前或駐足、或挑選、或還價,好不熱鬧。就連一位相隔不遠的緬甸展商也感言,“今年臺灣商人生意做得真不錯!”
第一次參加“石博會”的臺灣商人高宥榮自開幕以來平均每天能賣出2至3件商品,日銷售額在3萬元上下。“人潮好多啊,行情也比我想象的要好。之前是不知道有這樣的博覽會,明年我們還來。”對于云南民眾追捧寶玉石的熱度,高宥榮有些意外。他告訴記者,可能是由于接近緬甸,云南民眾對翡翠都比較識貨,雙方只要價格合理一般都能成交,因此生意不錯。
市民陳先生是一位玉石藏家,3天前,他在臺灣珠寶商吳嘉菁的展位里看上了一塊仿古龍玉墜,當(dāng)時由于價格原因最終未能成交。16日,陳先生帶著兒媳和朋友再次光臨,不僅以8000元的超低價格拿下那塊玉墜,同時還替朋友和兒媳挑選了耳墜、玉葫蘆等配飾。陳先生介紹,自己已連續(xù)逛了4屆“石博會”,每年都會淘一些玉器進行收藏和交易。相比之下,今年臺灣珠寶商帶來的玉器很不錯,許多翡翠既有種又有色,價格也較本土和緬甸的合理,因此,不僅自己購買還向家人和朋友進行了推薦。
據(jù)了解,與陳先生有相同感受的昆明市民還不在少數(shù),連來自廣東的李女士也在臺灣展區(qū)購買了一個玉鐲。她告訴記者,珠寶是融文化底蘊和藝術(shù)底蘊為一體的藝術(shù)品,除質(zhì)地外,她更看重款式和設(shè)計,而這方面臺灣和香港較內(nèi)地更具優(yōu)勢。“我買的這個鐲子的設(shè)計很有靈氣,大陸很難見到這樣的款式,況且價格也不錯。”李女士很高興的表示。
“臺灣珠寶走俏‘石博會’不足為奇,畢竟我們價格合理、款式新穎、質(zhì)地講究。”一位陳姓珠寶商稱。





